继“抑郁症”之后,近“躁郁症”这个词汇也开始流行起来。躁郁症的学名是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Disorder),因为它既包含躁狂/轻躁狂发作的周期,又包含抑郁发作的周期,患者的状态经常被比喻为坐在情绪的“秋千”或者“跷跷板”上,因为他们很有可能上一秒还在低落,下一秒就情绪高涨起来。
躁郁症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双相障碍的概念雏形在1854年被提出,但对于这种病症的界定,一度十分模糊。在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4)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双相障碍还与重性抑郁一起被归于“心境障碍”分类。
而在DSM-5中,“双相及相关障碍”被从“抑郁障碍”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章节,放在“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与“抑郁障碍”这两个章节之间。这也说明了DSM-5编写者观点的改变:基于症状学、家族史和遗传学研究,双相及相关障碍并不再被当作抑郁症的同类疾病,而被看作(以下为DSM-5中原文)“如同这两个诊断类别(精神分裂症谱系与抑郁障碍)之间的桥梁”。
也就是说,它介于二者之间,但与二者都不属同类。比起抑郁,目前业界倾向认为它是更接近精神分裂症相关疾病的重度精神障碍。
判定为双相障碍的一项基本标准,就是躁狂/轻躁狂发作(Manic/HypomanicEpisode)。在很多人的理解里,“躁狂(mania)”可能会与中文语境中的“狂躁”相混淆,但其实,躁狂发作的心境和“亢奋”更接近,是一种欣快、过度愉悦、高涨、“站在之巅”的感觉。
在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这个人都表现出持续的愉快,自我感觉极度膨胀,同时也很容易被激怒、发火,身边的人还会觉得ta忽然有了很多目标性的行为,或觉得ta精力过于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