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头痛,抑郁(焦虑)均是一种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客观检查方法能够识别。主要通过对病史的详细询问,了解头痛特征是否符合原发性头痛的诊断标准,抑郁(焦虑)障碍是否符合诊断标准。体检和辅助检查主要是用于排除其他情况。头痛可以引起抑郁(焦虑),而在非精神专科就诊的情感障碍患者中,头痛是多见的躯体不适症状[1]。
对欧洲18980例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7%有慢性疼痛,4%有抑郁,43%的抑郁患者有慢性疼痛,头痛与背痛常见[2]。两者经常存在共病现象。
患者在就诊时,常并不主动叙说情绪症状或因之而就医,而是以头痛加重,难以缓解等为主诉;且这些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并非如经典者,而是轻型抑郁(焦虑)、心境恶劣或不符合诊断标准的“亚综合征抑郁”多见;而且很多头痛患者会“掩饰”或未认识到自己有抑郁(焦虑)。
如果头痛病程超过半年及有多个躯体不适(疲乏、胸闷、失眠、头晕、腹痛、背痛、食欲下降等)是抑郁的重要提示因素。
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其中个人或家族头痛或抑郁史、症状发生先后时间和诱发因素很重要。抑郁时头痛所表现的特点是慢性病程,早上或下午易发,多在周末或假期前后发生,为持续、束带样、非搏动性头痛,无固定位置,阿司匹林等止痛剂对其无效。
治疗
由于高共病率,故应对头痛患者特别是慢性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的筛查。识别和治疗精神共病是任何一个治疗头痛的医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要预计并处理患者对精神共病的病耻感,应在问完头痛等躯体症状后再问精神、情感情况,不要在患者还缺乏医学知识的前提下强迫患者接受精神疾患的诊断[3]。
治疗头痛伴精神共病应选择有多重作用药物,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目前对于头痛伴发抑郁(焦虑),临床常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与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4]。与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相比,它们具有高度安全性和耐受性,心血管系统的安全性高,对老年患者耐受性好和安全性高。
临床研究证据提示,具有双重机制的抗抑郁剂特别适合伴有慢性疼痛等躯体症状的抑郁(焦虑)障碍。有研究在偏头痛患者中对比文拉法辛与安慰剂或阿米替林的预防疗效,结果显示文拉法辛疗效优于安慰剂或安全性优于阿米替林[5]。除药物治疗外,要高度重视心理治疗(解释、支持性治疗、认知等)和家庭社会支持,以实现综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