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其实很常见。常见到什么程度呢?一项关于拖延症的讨论,有700多万人参与,超9成人投票给了“我有,而且很严重”这一项。就是说,10个人当中可能有9个拖延者。拖延症成为常见的心理疾病。
拖延症,本质上是一种逃避问题的表现。然而,越逃避,越会感受到被它支配的恐惧、自责、负罪感,甚至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影响。它就像一个环绕身侧、挥之不去的负能量球,时刻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拖延症形成的原因
拖延症通过拖延这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拖延症的原因很多。
外界的诱惑
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置身于社会环境中并受到影响。而在这样的信息大爆炸时代,网络、手机、电视、报纸、音乐等使他们轻而易举地从任务中脱离开来,形成拖延。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具有成功达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信念。一般而言,个体对自我会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但是“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会低估自己对任务的胜任力,从而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会频频体验到焦虑和无助,进而一再地推迟任务开始的时间。
对压力的逃避
可以说,拖延总是伴随着压力而生的。压力会在很多方面造成拖延。压力会产生更多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当我们自觉无法应对压力时尤其如此。处理这些负性情绪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于是我们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压力越大,我们越需要时间和精力来放松。放松后回头一看,原本就很紧迫的时间又消失了些,压力更大了,只好继续放松,继续拖延。
瞻前顾后
那些追求、畏惧失败和依赖别人评价活着的人在完成任务时更容易拖延,他们总是设想做好极度充分的准备再完成任务,往往却总是浪费大量时间。同样,对任务的抵制心理和抗拒被命令的心理所产生的负性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内部驱动力的丧失使完成任务成为一件艰难的事情,而超前超额高质量完成任务更是成为幻想。
对未来的错估
拖延症患者经常面对着这样一个问题:该把工作放到现在还是留给未来。他们怎么看待未来,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今天我心情不好,今天我太多琐事,明天我一定可以完成。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对未来的系统性看法并不是拖延症患者才有,我们普通人也有,只是拖延症患者会更严重。
拖延症的心理技巧
拖延症会对个体的生活造成的不便和困扰,战胜拖延症利于身心愉悦。因此,需要从日常生活入手,结合心理学专业方法摆脱拖延。
1.切断干扰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干扰,例如手机、电脑、网络等,当我们想要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尤其是在做一件很想拖延到明天的事情时,一个他人的短信也许就可以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后造成拖延。我们要做的就是简化周围的干扰源,把认为可能会打断我们专注状态的东西通通切断,保持专注的状态。
2.简单
虽然说我们的大脑是多任务操作系统,我们可以一边唱歌一边洗澡,一边听音乐一边做饭。但有的时候,面对众多等待我们去解决的的事情,我们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下手时,我们可以先做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情。单线程工作可以让我们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让我们更快地完成任务,从而减少拖延的次数,培养立即完成的好习惯。
3.分解任务
如果单线程的任务量很大,我们可以分解成很多小的子任务,将每个子任务分配到自己的可用时间里面,当的子任务被完成,那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艰巨任务也搞定了。分解任务的精髓就是简化,将你想要拖延的任务分解开来,使它变成N个非常简单的子任务。这样,我们就能很快的行动起来,而不是内心充满畏惧造成拖延。
4.化整为
当我们不想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给自己设定一个计时器。定下倒计时后,心理上我们会有急迫感,这样会促使我们更加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时间管理上,将大的时间切分成小块时间,更易于我们去操作,是一种化整为的思想。
5.降低起点
有时候,由于追求的心理在作怪,导致我们还没有开始做一件事情就已经在为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而焦虑,迟迟不敢开始,使得任务拖延。事实上,我们可以给自己定一个很低的起点,敢于开始,而不是只停留在幻想的阶段。一旦开始,就无所畏惧了。
6.相信自己
有的时候能够完成任务的真正途径只有一个——动手去做,相信自己。无论做什么,我们首先要暗暗在心里给自己加了个满满的能量,初心不忘,一步一个脚印,不要低估自己的潜在力量,不要否定自己的能力。相信我能行,相信我棒,给自己一份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