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抚养和教导青少年的人来说,只要和孩子们一起闯过青春期的惊涛骇浪,希望的彼岸或许就在不远的前方。但也正因为青少年本来就情绪变化无常,行事不遵循常理,作为家长、监护人或老师的我们就更需要留心他们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当危机爆发或他们处于高压之下的时候,因为此时的青少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有两条经验法则我们要牢记:首先,如果青少年的各类行为突然集中发生变化,或者出现了相关的症状,那么你就应该意识到,孩子不只是难缠,而是可能出了更大的问题;其次,小心为上,不要害怕因为草木皆兵而向孩子说抱歉。如果你担心孩子正在发生剧烈或渐进的变化,那么要及时寻求帮助。
哪些症状说明孩子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
青少年喜怒无常,行为难以捉摸,他们时而兴高采烈,时而郁郁寡欢,时而叛逆,时而愤怒不已,富于攻击性。虽然这些表现着实让人不安,但它们都是正常的。不过我们很难将其与心理疾病的症状清清楚楚地区分开来,因为无论是否被诊断患有人格或心境障碍,甚至是更严重的精神疾病,如重度抑郁症、双相障碍或精神分裂症,青少年都会表现出上述行为特质。
比如,你很难发现身边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现在的孩子们整天盯着各种数码设备,沉溺在自己的小里,很难分辨出谁是羞怯而内向的正常青少年,谁又是重度抑郁症患者。与20年前的青少年相比,现在的年轻人不那么热衷于群体活动,这让甄别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青少年变得十分困难。我们必须诊断出真正的心理疾病,并对其进行治疗,但什么样的信号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呢?我们什么时候才应该担心呢?
有两大信号能帮助我们回答上述问题:情绪发作是否严重以及日常生活的机能是否受到了干扰。如果青少年的情绪波动变得非常剧烈,而且某种情绪,如气愤、悲伤或易怒占据主导,特别是当上述状况持续两周以上时,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孩子出了精神问题。
此外,睡眠和饮食习惯发生改变、频频发泄不良情绪、更爱冒险、和亲友相处的时间减少、和好友闹翻以及缺席课外活动,都是足以引起我们警惕的信号。家长和老师还要注意一点:正常的孩子即便不听话,他们的行为问题也往往只是孤立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不会干扰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正常机能。
如果孩子患上了严重的心境或情感障碍,那么问题将不会单个出现,而是接连出现。比如,重度抑郁症患者不只是经常眼泪汪汪,他们的饮食习惯也会发生改变(体重随之增加或减少),还会与家人疏离,产生隔阂。此外,自残、酗酒、吸D、自我憎恨、暴力或试图自杀等现象也会接连出现在他们身上。
引发心理问题的压力源有哪些?
青少年患上精神疾病时,他们的大脑内到底发生了什么?诱发精神疾病的罪魁祸首是压力。同样是焦虑症患者,青少年和成人之间的差别主要来自于压力源的不同。对成人来说,生病、穷困、工作不顺或家庭不和都会引发焦虑。而对青少年来说,朋友关系不和、不被他人接纳或者成绩不佳是引发焦虑的主要原因。焦虑症患者和感到焦虑的正常青少年之间的差异不在于内容,而在于程度。在一项于2000年进行的焦虑障碍诊所调查中,患者被问及哪些问题时常困扰他们,又有哪些问题让他们感到担忧,他们的回答和正常年轻人的回答没有太大的不同。